攝影是一門融合技術與藝術的表達方式。無論是剛入門的攝影愛好者,還是已經掌握光圈快門的「老法師」,總會有那麼一段時間,覺得自己的照片不夠「有味道」。缺乏創意、畫面太直白,或者總是拍出千篇一律的構圖。其實,攝影的藝術性,往往來自一些微小的改變。從用光、色彩,到構圖與情緒,只要稍加調整,就能讓你的作品煥然一新。
像是美國攝影師艾蜜莉.葛蘭特(Emily Grant),她在拍攝自然風景時曾陷入瓶頸——照片雖然技術到位,但總缺乏一種「抓人」的感覺。直到某次她嘗試用極簡構圖,才彷彿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。
很多人拍照時總愛把主體置中,畫面塞得滿滿的,好像怕浪費每一寸像素。但其實,「留白」往往比「填滿」更具表現力。當你把一隻飛鳥放在畫面角落,其餘空間留給天空或雲層,那種孤寂、靜謐的情感就自然流露出來了。這正是極簡主義的魅力。艾蜜莉曾在冰島拍攝一隻在雪地奔跑的狐狸,整張畫面90%是純白雪原,狐狸被安排在右下角——就是這樣一張簡單的照片,卻讓她在當年的歐洲自然攝影比賽中脫穎而出。
除了構圖,色彩同樣是攝影中很容易被忽視的語言。色彩能引起觀者情緒共鳴,營造氛圍。很多人後期修圖時只關注曝光、對比,卻忽略了色調的運用。其實,只要加一點「分離色調」,就能讓畫面更具藝術感。
舉例來說,法國攝影師盧卡斯.杜蘭(Lucas Durand)是位街拍攝影愛好者,他特別愛用黃與藍的冷暖對比來營造「黃昏感」。在後期處理中,他會把高光略微染上橘黃色,陰影部分則加點青藍色,這種冷暖交錯的色調讓照片即使平凡,也充滿電影感。哪怕只是一輛舊電車,在他的鏡頭下也能有濃濃的懷舊情懷。
除了色彩之外,柔和感也是提升照片藝術性的利器。我們說的「柔和」,不是模糊,而是透過控制景深,讓背景與主體之間形成虛實對比。使用大光圈鏡頭(如 f/1.4 或 f/2.8),可以把背景虛化成夢幻的散景。美國攝影師凱文.史密斯(Kevin Smith)在拍攝花朵時,最常使用50mm鏡頭靠近花朵,創造出奶油般柔化的背景。
他有一組以玫瑰為主題的作品,是在傍晚自然光下拍攝的。柔光灑在花瓣上,背景則是一片金黃的溶化光點,如同油畫。凱文說,這樣的淺景深,不只是讓畫面更美,也能引導觀者情緒,彷彿在低語:「慢下來,感受這朵花的溫柔。」
靈感的來源也很關鍵。沒有人天生就是藝術家,幾乎所有優秀攝影師都有一個習慣:經常觀察他人的作品。加拿大野生動物攝影師傑斯.芬德利(Jess Findlay)就是許多人心中的榜樣。他的照片總能捕捉到動物與自然間微妙的聯繫。即使你不是拍鳥或拍熊的人,看看他的作品,也能收穫靈感。
英國攝影師瑪莎.溫斯頓(Martha Winston)原本專拍人像,自從迷上芬德利的作品後,開始用「動物視角」來拍攝人物。她會讓模特蹲低、貼近草叢,從更低的角度拍攝,彷彿模特就是森林中悄然現身的精靈。這種跨界靈感的碰撞,反而讓她的人像作品更具故事感。
最後一個推薦的方式,是試著使用長時間曝光。大多數人追求照片清晰銳利,但當你刻意拉慢快門速度,畫面便會出現獨特的「運動感」。拍流水、風吹草動,甚至在拍攝時稍微移動相機,畫面會出現模糊但有節奏的抽象感。
德國攝影師米歇爾.克勞瑟(Michael Krause)曾拍攝一系列《森林印象》,他在林間將快門設為1/4秒,然後輕輕上下移動相機。樹幹被拉成一道道色塊,整張畫面像極了水彩畫。雖然你看不出每棵樹的細節,但能感受到被森林包圍的神秘氛圍。
攝影不一定每次都要拍得「清楚」,不一定要符合所有技術標準。有時候放下框架,玩一玩顏色、構圖、快門與情緒,你會發現攝影的樂趣又回來了。
不妨給自己設個小挑戰,比如下一次只拍「極簡主題」,或只用分離色調後製一組作品。你會發現,藝術感並非遙不可及,它只是藏在你願不願意換一種眼光的那一瞬間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