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的陽光總是特別慷慨,從日出到黃昏,光線溫暖、飽滿,是攝影愛好者一年中最期待的季節。不論是在山林間捕捉晨霧飄渺的景致,還是海邊拍下金黃色夕陽餘暉映照水面的瞬間,這些都離不開手中那台心愛的相機。然而,許多攝影師可能未曾留意的是,在享受陽光的同時,我們塗抹在肌膚上的防曬乳和驅蚊液,卻可能對相機造成嚴重損害。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,其實潛藏著高昂維修費用和不可逆的器材損壞風險。
攝影師小林曾經有過一次令人心痛的經歷。那是一次盛夏的戶外婚禮拍攝,為了抵擋毒辣的陽光,他在拍攝前將高係數防曬乳厚厚地塗在脖子與手臂上。拍攝過程中,他不停地調整角度與焦距,難免頻繁觸碰到機身與鏡頭。幾個小時後,他發現相機上的橡膠握把開始出現明顯的變色與溶解跡象。事後經維修店確認,是防曬乳中的某些化學成分,尤其是油脂與防水劑,侵蝕了橡膠與表層塗裝,導致膠條鬆脫、按鍵失靈,最終更影響了機身防水性能。
事實上,許多防曬產品與驅蚊液都含有對攝影設備不友善的成分,像是DEET、Oxybenzone與Avobenzone等,它們能夠滲透塑膠或橡膠結構,甚至腐蝕表層塗層,導致外殼龜裂、粘黏甚至變質。這不僅影響美觀,更會導致握感變差,長期下來還會造成功能鍵卡住或快門延遲等問題。尤其對於需要長時間握持拍攝的攝影師來說,這種損傷不但惱人,也直接降低了器材的使用壽命。
這樣的問題,在濕熱氣候地區特別明顯。像台灣南部或東南亞地區,攝影師常年面對酷暑與蚊蟲騷擾,驅蚊液幾乎是裝備中不可缺的一項。但若在使用後直接操作相機,手上殘留的化學成分就會轉移至機身,尤其是那些經常接觸的部位,例如快門鍵、模式轉盤或觸控螢幕。我的一位攝影師朋友便在泰國旅遊時,不慎讓驅蚊液殘留在手掌,拍攝途中不斷握住機身,最後回國發現螢幕表層出現霧化狀斑點,維修費高達數千元。
避免這些情況發生,最基本的就是在塗抹防曬乳與驅蚊液後,務必徹底洗淨雙手,或至少用濕紙巾將手掌與手指仔細擦拭乾淨。有經驗的攝影師甚至會隨身攜帶攝影用的無粉手套,拍攝時戴上,不僅防汗也能隔離肌膚與相機的直接接觸。這種手套材質透氣,對於需要長時間持機工作的情境尤其適合,既不妨礙操作,也能有效避免化學物質沾染。
另一個有效的做法是使用相機保護套或矽膠外殼。這些配件不僅能提供基本的防撞與防刮功能,更是阻絕外部污染物接觸相機本體的第一道防線。有些高階相機甚至會選擇在操控區域貼上保護膜,類似於手機螢幕貼膜的概念,可減少油脂與汗水對機身的侵蝕,延長器材的外觀壽命。
對於鏡頭來說,前鏡片若沾染到油性成分,容易形成難以清除的油膜,導致畫質降低與眩光增加。我記得有一次在墾丁海邊拍攝夕陽,同行的攝影師在擦汗時不小心用手背碰到鏡頭,結果一整片油跡清不掉,只能回旅館用專業鏡頭清潔液慢慢處理。這樣的經驗讓人印象深刻,也提醒我們,鏡頭前端除了使用UV保護鏡外,也要避免用非專業清潔方式處理油污,否則可能會刮傷鍍膜,得不償失。
當然,除了預防與保護,事後的清潔與保養也非常關鍵。拍攝結束後,回家應立即使用相機專用的清潔布與無酒精濕巾,仔細擦拭機身與鏡頭接縫處,尤其是操控鍵周圍及橡膠包覆處。對於已經沾染可疑油漬的部位,建議使用專業攝影清潔劑,切勿隨便使用家用清潔劑,以免造成二次傷害。細節的保養,往往能延長相機使用年限好幾年,這對器材投資金額可觀的專業攝影師來說,是非常值得的付出。
有趣的是,有些攝影師在戶外拍攝時,會設計一套專屬流程。例如,一到場先確認光線與場景,再找陰涼處塗抹防曬與驅蚊液,隨後清潔雙手並著裝設備,最後才開始拍攝。這樣的順序聽起來有些繁瑣,但卻是許多專業人士在實戰中累積下來的寶貴經驗。像知名婚禮攝影師阿哲便曾分享,他每次夏天接案都會準備兩條濕毛巾,一條擦汗用,一條清手用,就連助理也得遵守這個流程,久而久之已成為團隊默契。
現代相機雖然越來越強調耐候性與防護設計,但這並不代表它們可以毫無顧忌地暴露於各種化學物質之下。正如手機即便防水,也不建議拿去泡澡一樣,攝影器材也需要我們適時呵護與尊重。許多攝影愛好者投入大量資金與時間在裝備升級上,卻忽略了這些生活細節所帶來的隱性風險,這未免有些本末倒置。
從旅遊攝影到自然生態拍攝,每一次戶外活動都是與自然互動的機會。我們會為了保護自己選擇防曬與驅蚊,也該為了保護相機而設法隔離這些潛在危害。就像你不會穿著泥濘的鞋子踏進乾淨的客廳一樣,攝影器材也值得我們給它一個乾淨、無污染的操作環境。
與其等到設備損壞後懊悔,不如從今天起,將防曬乳與驅蚊液視為「危險化學品」,拍攝前多一點準備與細心。畢竟,一張精彩的照片不僅來自構圖與光線,也來自於一台運作良好、被妥善照顧的相機。🌞📸🧴🐜
留言
發佈留言